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社区>潮汕人物

谢德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 达人
2020-12-09 11:1545.3万 阅读 | 评论 2
免责声明: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

在广州花都七星小学,体育老师赖宣治在偶然的机会下跟学生与跳绳结缘,暗怀理想的老师与坚韧顽强的学生一拍即合,经历日复一日的练习,最终,孩子们跳出了27个世界冠军。

 

这是在今年11月28日举行的第三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最佳儿童片《点点星光》讲述的动人故事。电影总导演、制片人、编剧由广州电视台导演谢德炬兼任。


(第三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谢德炬上台领奖)

 

谢德炬2000年踏入汕头大学,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之一。本报记者向嘉泳、罗舒予采访了谢德炬,还有他的老师和朋友,深入了解他的故事。

 

01

“聚焦小人物,书写大时代”

 

镜头前,穿一件灰白色的风衣外套,戴一副简单的厚框眼镜的谢德炬正用亲切的“粤味”普通话与记者打招呼。记者看过去,他身后的墙边两个四层书架塞得满满当当。初次采访时,距离金鸡奖开幕仪式还有一星期,但谢德炬看上去并未显得异常兴奋。

 

2018年初,谢德炬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公益广告《幸福从奋斗中来》带来感人的夺冠故事,获得中国广电公益广告大会“白兰杯”影视组一等奖,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作品。谢德炬拍摄的这部公益片就是《点点星光》的前奏。


(《点点星光》宣传海报)

 

“聚焦小人物,书写大时代”是谢德炬给自己的作品定下的风格。《点点星光》中本色出演的孩子们正是时代主题下的人物缩影。

 

贫困的家庭背景、不被重视的教育,七星小学的孩子最初难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父母外出打工,爷爷中风卧床……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稚气少年的肩上,但这无法彻底击垮他们。

 

蔚蓝的天空下是他们一次次用力甩动跳绳的身影,即使腿上布满伤痕,付出不被理解,他们手中的跳绳永不停歇。小小的身影也有扭转命运的勇气与力量。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孩子们通过坚持努力练习跳绳从而夺冠为主线,故事实际反映了部分孩子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在学校的情况。谢德炬解释道,电影刻画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不堪重负的现实世界,另一个则是体育老师创造的“桃花源”。

 

预见学生毕业就得出去打工的未来,这位不愿就此放手的老师希望为学生找寻其它出路——他带着孩子们贪黑起早地训练,为他们遮风挡雨、在漆黑的环境中点亮前行的灯,而学生跟随老师的脚步,走入能够改变命运的世界,依靠自身的努力,最终摆脱家庭困境限制,实现人生的蜕变。

 

拍摄过程中,孩子们的聪颖和良好纪律性给谢德炬留下深刻印象。本色出演主要角色的跳绳队双胞胎兄弟经过指导,往往能迅速消化导演的拍摄要求和理念。其中有一个穿插许多对话的一镜到底的镜头,两位小演员一次就过了。谢德炬说,到最后,孩子们的演技已是炉火纯青,基本不需要具体指导就能创造更自然的效果。

 

如果说镜头中的跳绳训练是一场比赛,拍摄电影本身也更像是一场比赛。在现场,谢德炬是负责吹哨的“教练”,要用热情调动所有人全身心投入这场比赛。拍摄电影比跳绳训练更令人疲惫,缺乏演艺经验的两个孩子尽管感到吃力,却没有因此影响工作。谢德炬回忆道:“每次开机喊完一二三,两兄弟就马上走位,进入状态。”

 

在拍摄孩子冲出去追老师的一段戏时,天气突然降温,还下起毛毛细雨,为了服装统一,孩子们不能穿另外的衣服拍摄。尽管天气严寒,孩子们依旧坚持完成了拍摄。


(谢德炬执导《点点星光》)

 

在教育改革、扶贫攻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背景之下,“自强不息,通过艰辛的努力获得成就”是这部影片表达的重要主题。毕业多年,谢德炬与大学班主任李立的联系未曾断绝,多有交流。李立对这部电影评价道,“这个故事本身就特别符合当下社会主流的价值。孩子们没有受制于环境,他们跳出了束缚,成就人生。”

 

“我喜欢和小孩子打交道。”谈到这次选择儿童电影为题材的原因,谢德炬表示,一方面是相信孩子能演得开,通过指导,他们也能够达到专业标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父亲,他很喜欢小孩子,喜欢与他们打交道,自己也一直“用一颗童心去看待世界”。

 

02

“像孩子一样纯真,另一方面又执着认真”

 

2000年9月,谢德炬独自背负行李,从广州坐上绿皮火车,十几个小时后,他揣着录取通知书,一路翻看着金庸小说到达汕头。

 

大学时期,谢德炬有个“霸气”的外号——“全球通”。他曾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的院队主要得分手,被队友、班主任称为“天赋型选手”,还是学院学院体育部部长,组织过大大小小的体育活动。

 

千禧年代,个人电脑尚未普及,新闻学院还在使用传统的对编机。位于郊区的汕大远离喧嚣,缺少娱乐活动的男生选择约上三两知己一起爬桑浦山,看日出日落,或是在各个球场消遣时光。女生组织同学一起到有插座的研究生楼煲汤,跳舞,人群中时常传来欢声一片。这些活动谢德炬都有参加。


(谢德炬(左上3)与同学爬山)

 

“他是一个很有体育天赋但又更有文人气质的人。”作为谢德炬的多年好友,林达乐这样评价他。在班主任李立博士眼里,他“像孩子一样纯真,另一方面又执着认真”。

 

“谢德炬一直都有很小孩子的一面,不是任性,而是没有功利色彩,比较纯真。”李立回忆道,在校时,谢德炬经常就一些校园或社会上存在的现象问题以及热点问题与李立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态度。“他有属于自己的坚定价值观,与他的沟通总能感觉到他的正义感。”

 

“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执着又认真的人,任何疑问都要弄清楚才罢休。”作为曾经的班主任,李立对谢德炬的“执着”记忆犹新。

 

李立当时的授课课程是传播学,理科生出身的谢德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倍感压力。为了“啃”下这门课程,他花了很长时间攻克难关。他通过面对面聊天、郁金香BBS和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请教老师,拿着不明白的专业名词一个个询问,守着教材一页页背诵,在李立老师的帮助下将传播学“摸清、摸透”。

 

后来,这门理论性明显、晦涩难懂的科目也影响了谢德炬的整个职业生涯。“每个人的实际能力会有天花板,再往上走时需要更高的理论支撑。”他举例说,如果市场上有一百家影视公司,有九十多家都可以把画面设计精美,拍得很好看,但可能只有三个真正具备艺术创作实力。

 

“执行一个项目是运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魔幻主义?如何运用各种象征主义手法?人物目标和人物冲突等人物设计以及情节线,包括明线和暗线,如何安排?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性知识。”谢德炬回忆,传播学当时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学习传播学对他来说是迈出的特别一步。

 

在老师的帮助下,谢德炬不仅“攻克”了传播学,还养成了大学时期对他影响最深远的习惯——愿意读理论性较强的书,“现在,基本上我买回来的书都会看完,而且看好几遍,我看的书不多,但是喜欢精读,一本书会反复看几遍。”每当开始一个新项目时,他都会先翻看理论指导书籍,查阅相关论文,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除了传播学,哲学也对谢德炬影响深远。大学时期,他常常到图书馆看书,包括许多哲学类书籍,毕业后,他仍问李立老师推荐书目。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叔本华等著名哲学家的思想结晶成为他在工作上的灵感来源。“我依然记得那种在哲学里畅游的感觉。在阅读过程中不停消化培养的哲学思维也依然保留至今。”他如数家珍一般分享阅读过的文学、哲学著作。

    

0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

 

2004年毕业后,谢德炬进入广州电视台(现合并为广州广播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日日睇》栏目出镜记者。虽然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但作为记者工作的那段时间是他事业上最痛苦的时期。

 

谢德炬坦言自己是一个偏感性的人,在新闻中心每天面对许多负能量,心灵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当时的他在新闻行业工作已久,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他感到十分痛苦。


(谢德炬在广州电视台担任出镜记者)

 

“要想进步,要想有更大的平台,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因为身体原因,谢德炬休养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为转型做了大量功课。他看了许多节目编导策划书,研究、借鉴优秀的电视节目,从李立老师推荐的书中汲取理论知识,努力拔高思想的“天花板”。渐渐的,谢德炬的电脑里存储了许多份尝试性的节目策划。

 

2011年,广州电视台准备推出新的新闻节目《最街拍档》,谢德炬策划的强调新闻娱乐化、街区化、人性化的方案得到领导认同,开始从事自己喜欢的节目策划与编导工作。

 

2014年4月5号,《岭南英雄传》在广州电视台武术文化节目首次播出,由谢德炬担任制片人兼导演。节目分为三个板块——以地道讲古手法介绍岭南英雄,解密英雄传奇故事,运用喜剧手法讲穿越学武故事。

 

这档节目是谢德炬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的成功转型。

 

从出镜记者到幕后导演,尽管部分属于专业学习过的工作,但由于缺少创作经验,转折后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柳暗花明又一村”。谢德炬清晰地记得节目首播的日期,也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期开播后,领导表示看不懂他的故事在讲什么。

 

“这就说明我们的故事讲得不好。我知道了这是我们团队当时最大的缺陷,也是节目最核心的问题,于是我开始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在编剧工作,在这一块投入最多时间。慢慢地,花了三五年的时间,把这部分工作掌握,熟悉。”在拍摄《岭南英雄传》时,他一直为自己“充电”,学习如何利用文学理论、哲学和艺术让自己讲好一个故事。

 

谢德炬表示,他从来不介意批评,他需要别人的建议和评价。从客观的评价中,他不断学习、改进,让节目越来越成熟,更加趣味且艺术。“在成熟的基础上再有艺术,有更加有意思的创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条路上,你会发现即使到了九十岁(自己)仍像一个“学生哥”(粤语:稚嫩的学生),前面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自己还在里面畅游。”

 

倾心投入并不意味着会执着于等价的成就的回报。有人付出百分之八十的努力,总想收获百分之一百的结果;有人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心血,却愿意接受百分之八十的成绩。

 

“但凡艺术创作,用100分的努力和热情做出来的效果可能只有70分,80分,更何况没有用百分百的热情创作。但如果整个过程当中我很努力地做,最后的结果仍不如意,我会放过我自己。”谢德炬表示,当自己付出极大的热情去完成作品,即使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希望值,他仍然会很喜欢这个作品,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他的“桃花源”。

 

谢德炬在大学毕业流着泪走出校园之际,曾暗暗发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但在当时,“出色”只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如今,在拥有自己的“桃花源”后他终于将模糊的理想具体化,如何定义“出色的人”有了答案——就是找到一片属于心中的“桃花源”。

 

谢德炬说,他在工作后才对出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以他人为参考,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对比。“如果发现自己到达瓶颈期,再一直做下去只会熬到退休,人生激不起一点浪花,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没有人记得自己曾经来这个世界上走过,我觉得自己不能接受。好不容易来到世上一遭,我要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我们要做贡献,要让世界记得我们。以前所说的‘出人头地’被理解为单纯指物质和名誉的获得,但如今对此应该有新的理解,就是心中的桃花源。”

 

在探索创作的过程,谢德炬意识到编剧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他认为,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感觉到自己喜欢自己做的作品、能在喜欢的领域为之付出努力、为世界增添色彩,保持十分舒适的创作状态,这样的领域称之为“桃花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桃花源,寻找个人的桃花源是寻找自己喜欢的领域。

 

“桃花源越往后走越漂亮,因为创作是一个浩瀚无垠的世界。”《岭南英雄传》后,谢德炬继续挑战自我,往桃花源深处探寻,他将目光投向精品公益广告,投向电影制作,每一个新领域都有新的突破。


感恩母校,不忘对师弟师妹殷殷叮嘱

 

在工作期间,谢德炬曾多次指导师弟师妹的实习工作。在他看来,汕大学生普遍“低调务实,肯干,拼命干,实践能力特别强。”但于此同时,谢德炬强调也应注重理论学习。

 

“出来工作以后,三个月就能学会过去几年的技术。但却再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静下心来看理论性很强的书。大学仍然是一个为将来打基础的时间,这时沉淀积累,可能会对同学们的影响更深一点。”谢德炬认为,在实践能力与理论学习间,在校大学生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对此,他殷殷叮嘱:“大家不要顾着玩,也不要满足于目前的应用技术,要想走得更高更远,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这会给你们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真的很感谢母校这么多年来栽培,我觉得自己身上当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很多好的优点是在汕大的时候积累下来的。感谢母校培养了我,我永远希望母校以后可以更好,我也会多回去看望。”获悉母校即将迎来四十周年校庆,谢德炬深情感慨。

 

一路走来历经曲折,谢德炬经历过事业的低谷,也取得了如今的成就。因为心中有目标,他从不放弃突破,从不惧怕挑战,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坚定地追寻。

 

也许正如《点点星光》主题曲所唱,跨过崎岖的山路,吹散笼罩的乌云,只要期待内心的回应,一直往前走,总会遇见点点光亮,直至汇成一片星空。

 

文字|向嘉泳 罗舒予

编辑|张彩蝶 王思雨

排版|罗舒予

审核|黄佩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源于网络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社会
达人介绍: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组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
全部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或者登录超时,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