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拆“英之园”引惋惜?任何违建都不该成“法外之地”

近日,网传“耗资10亿,潮汕违建豪宅‘英之园’将被强制拆除”的消息引发热议。
有网友痛斥违建者对集体土地的违法占用,也有网友哀叹“潮汕文化瑰宝的消逝”,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强拆是“霸权”……
在这一片争议之声中,某社交平台上,潮汕博主@赵淑青 观点视频引发关注,他坚定认为强拆背后的法治逻辑不是政府的“霸权”,而是法律的底线。
57亩土地本可以助力乡里的产业升级,却沦为私人享乐的庄园,村民集体的利益被某些人肆意掏空。针对网友说的“政府强权”的解读,他认为,潮阳区政府用一纸教科书级别的执法流程为此正名:
一是科技铁证,卫星遥感锁定违建,无人机取证固定事实,让“隐形违法”无所遁形。
二是程序正义,从立案调查、听证告知到45天自行拆除的宽限期,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连强拆公告都预留二次的纠正期。
部分网友对这座“驷马拖车”奢华庄园的轰然倒塌表达了“可惜”,甚至上升到对“文化遗产”的惋惜命题,但事情本质真的如此吗?
这座占地54.561亩的“英之园”,从2013年破土动工那一刻开始,便是一场赤裸裸的违法狂欢,土地性质“偷梁换柱”,集体工业用地摇身一变成私人庄园,多亩农用土地遭侵占,公然践踏《土地管理法》的用地红线。
如因“惋惜”而纵容一座违建豪宅的继续流存,是否意味着默许所有资本玩家都可以肆意践踏土地红线,是否意味着对特权与违法存在容忍,是否意味着以后有人打着“文化瑰宝”的幌子就可以钻法律和民意的漏洞。
对此,博主@赵淑青认为,拆的是违建,立的是规矩。法律不是价高者得的拍卖品,再华丽的违建,终将沦为法治进程的垫脚石。若陈某愿意主动协商补偿清退,或探索“部分保留 公益置换”的柔性方案,事态是不会演变到今日这样的社会资源浪费的。
“英之园”的倒塌,为潮汕乃至全国敲响了一记警钟,也给一些“土豪”忠告,任何违建都不是“法外之地”。
英之园的废墟上,应立起一座法治的丰碑,潮汕网友的遗憾,不应该献给违建的消亡,而是应该献给对土地红线的坚守,因为每一寸集体土地的尊严,都关乎乡村振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