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社区>澄海茶座

【汕头草根播报】汕大教授、战地记者彼得·阿奈特:中国的进步更需要内力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 达人
2013-05-25 09:381.2万 阅读 | 评论 3
免责声明: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
      5月18日晚,79岁的彼得·阿奈特(Peter Arnett)穿着蓝衬衫、黑西服,精神焕发。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周年院庆晚会的舞台上,这位曾获得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的长者,语音洪亮地向台下的观众讲述自己在汕大6年的感悟。

      他说,能成为汕大新闻学院的老师是他的荣幸,他很幸运能见证汕大新闻学子的成长、中国新闻人的努力。而这6年,也让他有机会放缓脚步,梳理人生。                             

2 (1).jpg

                                             彼得·阿奈特(Peter Arnett)周丽莎/摄

      彼得喜欢汕头的美食和风景,也十分享受在汕头大学的生活。但是这一学期过完,他就要离开,回到美国去。
      他有许多收藏——中国字画、瓷器、雕塑,这些他从小贩那里淘来的“假古董”摆满了他的公寓。“我知道是假的,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它们很漂亮,我愿意收藏。”彼得说,等他回去的时候,他会找一个“中国特色的集装箱”,帮他将这些收藏运回家,“又方便,又安全”,说着他又欢快地吹起了口哨。
      角色转换之间,“我想我做得很好”
      2007年,彼得受邀成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访问教授,一个学期之后,被聘为教授。在这之前,他已经当了50年的记者。
      彼得常说,从记者到老师,是“从台前到幕后”的角色转换。他很喜欢这样的转变,因为他既没有离开新闻业的大舞台,又“可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想法,观察这个世界”。
      “我想我做得很好。”彼得有些得意地说。
      当人们提起彼得时,或许会想到彼得采访过各种各样的大人物,萨达姆、拉登、卡斯特罗、贝布托、卓别林,总会想到他报道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但是,彼得采访的战争中的小人物要比大人物多得多。彼得报道的其他一些事件,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样精彩。
      这些经历都使彼得的教学拥有丰富的一手素材。他的课程没有教科书,他利用他曾经的报道、照片来教学,把他的经历讲述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他常说他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世界和坚持的职业美德介绍给学生,向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从中学习、感悟。
      他每节课都打印出国外媒体的最新报道发给同学们,让他们可以比较中外媒体和报道的不同。
彼得十分注重实践,经常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采访。彼得曾带着8名学生重返越南,还曾带着学生参观文革博物馆,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追寻历史,而且“真相永远在现场”。今年3月17日,彼得还带着一批学生到乌坎村进行采访。
      他很看重学生的自信心。“中国的孩子们太害羞了,哈哈,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他带着笑容说。“这不只是一个记者需要的,作为普通人也必须自信。”因此,彼得经常鼓励他的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分享自己的观点,有时会邀请学生上台去发表意见。当学生声音太小时,他会走到他们面前,请他们再讲一次。他希望“通过努力,使我的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并且更加自信!”
      几乎每学期,彼得都会去探望已经毕业的学生。他说,新闻学院的学生没有让他失望,“不管是从事新闻的还是其他工作的”,他看到学生们都变得成熟,并在工作中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的学生们让我很感动,他们的努力和成长让我觉得我的尝试是有作用的。”彼得说。
      “中国的进步更需要内力”
      彼得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对于新闻作品而言,真实性是最重要的。即使面临权力的干预,也要坚持这一原则。“作为一个记者,我所要做的就是把事实报道出来。”
      彼得最受争议的报道出自海湾战争时期。在报道中,彼得称伊拉克一家生产婴儿奶粉工厂被美军错误轰炸。美军则称彼得的报道歪曲事实,那个奶粉工厂其实是一个伪装的生化武器生产基地。然而彼得对自己的判断十分坚定。他再次走访工厂,在报道的画面里,让观众看到散落在地的已经结块的奶粉。“他们说只会轰炸伊拉克的军用设施,然而他们轰炸了奶粉工厂还有其他一些基础设施。” “全世界都在称赞他们(轰炸)的精确性,但事实是,道路上都是尸体,士兵的,平民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
      而在越战期间,彼得就曾因这样的坚持惹恼了美国政府和美军高层。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和美军驻越南战场总司令威廉·威斯特摩兰,都曾因为彼得的报道与美联社交涉,希望他们取消彼得的报道资格。但美联社没有妥协半分。彼得也没有觉得受到多大的威胁,对这种压力看得淡然。
      “我在美国政府眼里并不是受欢迎的人。”但彼得表示,美国政府与媒体间的冲突与中国的新闻审查很不一样。
      在彼得看来,美国政府与记者间的“对抗”是美国民主的一部分。如果报道的是真相,记者就不需要更改他们的报道,媒体也有能力保护记者。但是在中国,记者们的压力要大得多,媒体也还没有能力保护所有的记者。彼得说,长时间面对这种压力,中国的记者和编辑会变得“草木皆兵”,有时甚至会对稿件和言论进行“自查”,看是否会“踩出政府规定的边界”。
      但彼得认为,中国新闻人作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近一年来,彼得参加了许多中国媒体举办的论坛,受邀到中国很多大学的新闻学院进行演讲。他认为这些经历让他对中国的新闻业已经新闻教育有了新的认知。彼得说,“中国媒体对新媒体的运用,新闻人对于新闻价值的追求”都让他颇有感触。
年初《南方周末》新年贺词被改的事件,尤其让彼得记忆犹新。“我真不敢相信那些记者勇敢地讲了出来。”彼得说他很钦佩《南周》记者的勇气。
      彼得说,现在的中国,公民和新闻的自由度都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可以在网络、微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进行反腐,让他觉得“很了不起”。
      但是彼得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法律等各种体系”,因为现在取得的成功都是“分散的,很容易就会被掩盖”。
      “如果完善了法律体系,这些成果就会受到正式的保护,没有人可以拿走。”彼得说完,用右拳击向左掌。但彼得表示,他只是提出建议,并启发中国的学生,“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中国的进步更需要内力。”他说,希望他的学生们可以看到那一天的来临。
(记者:马天骄;编辑:单朴)

[Modified By 草根播报 On 2013-5-25 9:47:20]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社会
达人介绍: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组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
全部只看楼主
a恒韵a
a恒韵a
1楼
围观
曾经苍海
曾经苍海
2楼
中国的进步更需要民主与宪政。
木雄木仔
木雄木仔 达人
3楼
有这样的老师 真好!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或者登录超时,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