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社区>潮汕人物

记者林琳:记录抗站老兵二十六载,一直初心不忘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 达人
2014-10-08 09:583.2万 阅读 | 评论 5
免责声明: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

      初见特区青年报的主编林琳时,她在低着头改稿。红色水笔在黑白稿纸上划下印迹。那是一篇关于潮汕抗战老兵的报道。这个系列专题报道,她的团队已连续采写了三年。虽身为总编辑,她依然在一线采访,身兼记者、编辑二职。她对待记者职业尽职尽责,26年来矢志不渝、未忘初心。

      “我一点都不后悔加入记者这一行业。”

      林琳的办公室不大,报纸、杂志等刊物整齐地堆放在写字台的一角,林琳的双手按在一张稿件上,“不好意思请等一下,马上就改好了。”

      她,26年记者生涯,泡一壶单枞,细细道来。

      初访老兵:源于记者的渴望和坚持   

      一直以来,林琳都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题。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得知一位朋友的老姨丈是抗战时期的缅甸远征军,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叫林卓群。林琳一直都很关注二战,她觉得这段历史很零碎,通过书籍资料不能完全了解这段历史。于是,一听说老人是远征军,她很感兴趣,马上联系了这位老人进行采访。

      听了林卓群老人的抗战故事后,林琳很想知道潮汕地区究竟有多少幸存的,还不为人知的一线抗战老兵,很想知道二战时期的历史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一个的问号,集起来在我心中形成一个解不开的疑问。”她觉得身为记者的自己有义务去“将这段零碎的历史拼接起来”。这次采访结束后,林琳就开始策划“抗战那些年”系列的专题。

     同事和亲戚们听了她这个想法后,觉得她自己是在找罪受,他们都认为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林琳表示,是记者应有的渴望和使命感让她坚持做这个专题,“我们记者不仅仅是当下发生的新闻的记录者,我们了解的,真真实实的,以前发生过的历史,我们还得当它的记录者。也就是冲着这点,我去找老兵。”

     “听说民政局有一个档案叫《敌伪档案》,可能里面会有很多打过日本的国军。但是民政局不肯给我。”一开始,林琳想通过查阅档案寻找抗战时期的兵册,但遭到了拒绝。她只好在报纸上呼吁,希望大家向她提供线索,“每找到一个,不管天气怎么样,不管自己手头上工作有多忙,第一时间赶紧去采访。”

      这样的渴望和焦急的心情在一次采访经历后更为显著,“早上他的儿子给我报料说:‘我爸就是抗战的老兵,你们过来采访……他一般早上精神比较好,那么明天早上来吧。’但第二天我与他儿子联系的时候,他说他爸昨天晚上已经去世了。”林琳知道,寻找老兵,迫在眉睫。

      但现实是残酷的。有些报料人只能说出大概方位,因此要找到报料人口中的老兵,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一次,林琳接到报料说澄海可能有一位远征军,几天后,等林琳根据模糊的线索寻到目的地时,发现老人已经在山上坟墓里了,“所以每次接触到这种现实我就特别焦虑,特别心急,觉得我赶紧找到一个老兵,我就留住了一段很鲜活的历史。”

       一开始时,林琳和她的团队会遭到老兵的采访拒绝,“因为历次政治运动冲击,他怕了,有一些老兵还觉得跟他聊年轻时候的历史是羞耻的。”面对这些老兵,林琳只好慢慢地和他们聊,给他们信心和肯定,“有很多是边说边哭的。”林琳说。

       让林琳觉得最困难的则是与老兵的对话,“有些老人思维已经不清晰了。要不停地问,从他的‘蛛丝马迹’中慢慢地拼凑,帮他梳理他的记忆。”为此,林琳不仅需要在采访前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足采访准备,采访后还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理清老兵的话中哪句是真的,“要真实。”她说。

      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她前行的脚步,“记者是个吃苦的职业,但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收获了很多。”

      接触老兵:懂得记者的感恩与尊重

      随着报道的深入,社会的氛围慢慢地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会遇到许多将被采访当作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的老兵。“老人穿起一件洁白的衬衣,把自己搞得很干净,头发一尘不染。”老兵余作渊早早地坐在家里,等待林琳的到来。另一处,97岁的老兵将林琳对自己的报道报纸用相框表了起来,高高地挂在了堂中央。

      这是老兵对他们表示尊重和感恩。然而,林琳认为,记录、关爱和敬重老兵是记者和广大市民应该做的事情,“对这些人的尊重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对本民族的尊重。因为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民族英雄都不尊重,那还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有一次,林琳采访完一位国民党谍报员老兵后,对他说:“爷爷您就是抗战英雄呀!”解放后,这位老兵一直受政治冲击,还在劳改场、监狱里呆过,听了这句话,90多岁的老兵握着林琳的手,哭了,“因为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跟他说他就是抗战英雄。”

      她遇到的老兵中,有一部分是病痛缠身且贫困潦倒的。林琳回忆起在揭阳采访的一个老兵,说:“一进去,看见他的家里很破烂。那个老人家又病又贫,每个月才领到40块钱的生活费。”

       但这种情况在后来得到了改善。在林琳和她的团队报道了十几个老兵的故事后,潮汕老兵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全国关爱抗战老兵网志愿者来到了汕头,与本地市民一起组成一个队伍,和林琳他们共同关爱潮汕老兵。这些志愿者会去募捐,每个月给他们固定的补贴;或者募集一些热心人来关爱老兵。渐渐,老兵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要感恩他们,因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果不是他们扛着比他们重很多的机枪在一线作战,我们早就做亡国奴了。所以他们是值得我们敬爱,尊敬的,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人的起码的尊严,作为一个抗战英雄的起码的尊敬。”

laobing-e1412565586863.jpg

林琳和她采访的抗战老兵。而就在前不久,这位老兵去世了。(林琳供图)

     行走在记者道路:她未忘初心

     林琳凭借老兵系列报道这个作品获得了2014年度广东省副刊专刊一等奖,在这之前,林琳已经成功策划了许多专题报道并获得奖项,对于这些,她笑言道:“获奖是其次,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信心和鼓励。这一行还是比较适合我的。”

      2009年,林琳策划了一个专题新闻报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个家庭样本”。她以编辑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带领部门团队随机采访了六十个平凡而职业不相同的家庭,通过写出他们六十年生活的变化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小见大。一年多后,六十篇报道完成,她将它们编辑成书,书名是《国运-家运》。翻开目录,有10篇文章的落款中出现了“林琳”这个名字。

      “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题材我们会编成书”,她站起身,走到写字桌的抽屉旁,弯下身子从里面摸出两本书,正是《国运-家运》。她抽出纸巾,认真擦拭着书上的灰尘,眼睛未曾离开过书。而它们,静静地在抽屉里躺了4年,被拭去灰尘后,显眼的红色封面,尽显当年风采。

      林琳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记者,而是幼儿园老师。但她工作之余在汕头业余大学中文系读书,渴望能转去一份和“写作”关联性较大的职业,“因为我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

      中文系毕业的那年,也就是1988年,林琳决定参加汕头青少年报社记者应聘笔试,两百多人的应聘中,两人脱颖而出,其中一个就是林琳。作家梦,由此开始。

      在青少年报社工作两年后,她转到汕头特区报社,一干就是14年,“几乎我把青春都献给特区报了”,说到这里,她微微弯腰,伴随着笑声。第15个年头,林琳来到汕头都市报,任采访部副主任,2008年调去专刊副刊部做主任。如今,她已是特区青年报的总编辑。

      “当记者很累,人家说:‘哎呀你怎么现在还愿意这样子做?’我觉得我的人生就随着我的职业一直在进步,这个进步不是世俗人眼中的那种进步,而是我们心灵不断地进化、提升。”林琳表示,记者是一份非常好的职业,即使很累,但她很享受,无论多少年后,“我喜欢弄文字,我喜欢写稿,我喜欢每天接触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的人,然后从他们身上获取一些前进的力量。”

     对记者行业的热爱,林琳已用自己的26个年头一一述说,不忘初心。

     “我一直都会坚守这个行业。”

                                                                                           记者:陈舒琦

                                                                                     指导老师:樊林君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社会
达人介绍: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组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
全部只看楼主
车站载客兄
车站载客兄
1楼
好人一生平安
小恐龙
小恐龙
2楼
不容易
新新娘客户服务
新新娘客户服务 商务
3楼
好朴实的老人家!good
xiang95
xiang95
4楼
呵呵
聆涛副书记
聆涛副书记
5楼
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或者登录超时,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