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社区>潮汕看点

【草根播报】百年缅怀:潮汕早期办报人吴子寿(图文)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 达人
2011-04-07 12:544734 阅读 | 评论 0
免责声明: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
 http://stu.dahuawang.com/?p=11094

编者按:今天是清明节,不禁想起了100年前,从广东走出的辛亥革命领军人物和骁将,1907年饶平发动的丁未黄冈起义、1900年的惠州三洲田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庚戌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直到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完成了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的政治夙愿。

100年后的今天,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只是革命党人的背影,当年辛亥革命先驱鲜血滴落的泥土里,一块块受人景仰墓碑,庄严而肃穆。

100年,能够让生活发生翻天的变化,却不能够磨灭过去的痕迹。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草根编辑部特推出“百年缅怀”系列,探访先驱后裔,以期能从中了解追寻先驱脚步。

 

1941年11月11日,吴子寿在弥留之际,身边只有外甥女郭德斐夫妇送行。老人在临终之时嘱咐家人:若汪精卫“政府”发来唁电,不收;派人来吊唁,不接待。老人出殡时,正是香港沦陷的前夕,但前来送葬的时任中央政府官员及香港各界人士逾千人。

这位在弥留之际仍有一身傲骨的老人,不仅是近代潮汕民主革命领导人,岭东报业创始人之一,其对潮汕地区的启民智、拢民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冬日的一个下午,笔者一行4人来到汕头市金平区长平路平西一街,造访了吴子寿第七子吴元杰的遗孀杨赛贞女士及其幼子吴游先生。相隔一周,又到广州,拜访了吴子寿的另一孙子吴仲湛先生。

吴游,是吴子寿第七子吴元杰(亦称吴凌)的幼子,现居住的是一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有50平方米的老房子,还是大姐吴双的房产。狭窄昏暗的空间里,除吴游以外,还住着其90岁的老母亲以及吴游私人看护阿秀。

吴游与阿秀还有段感人的故事。2006年4月,已经照顾了吴游10年的阿秀突然患上脑梗塞。经过两天治疗,她拖着只有半边有知觉的身体回到吴游身边,继续照料“吴游大哥”。面对昂贵的药费,吴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治疗阿秀,他向《汕头都市报》拨通了电话。市民们纷纷为他们的事迹感动,共筹措了6万余元,给阿秀治疗。最终阿秀病愈,回到了吴游身边继续照料他的生活。

刚走进院子,阿秀就赶忙迎了出来,亲切地往屋里让。小小的客厅里,吴游的轮椅占了大半地方。虽然可以看出脸上肌肉有些僵硬,但还是笑了笑。蓝白格衬衫的肘弯处,毛线衣已经磨透了。

 

阿秀和吴游 (陈珊/摄)

 

 

吴游原是汕头市一名游泳健将。 1976年,年仅20岁的他因在一次跳水中不幸碰到石头,颈椎粉碎性骨折导致高位截瘫,除了头尚能自由转动、胳膊可以挥动,对身体的其他部分全无支配能力。一个热爱游泳的运动员、高考制度恢复之际一个在数理化及外语方面都有扎实基础的学子,只能在新生活的大门前裹足不前。

吴游很坚强,乐观生活着,还尝试着文学创作,并在4年前加入汕头市作家协会,发表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就在去年初,汕头市文学界十多位朋友还去探望他,欢谈、赠书、赠礼品,朋友们送来爱心捐助款1700元。

34年的轮椅生活,让吴游今生至此离家外出最远的一次是广州,那是在伤残之后去求医治病,但吴游认为一点儿也不“潇洒”,是花钱受罪,。

如今,吴游每月依靠政府派发的250元低保户的救济金和母亲在中药医院工作岗位的每月900元的退休金,还需每月支付护理阿秀600元工资。虽然侨联诊所每月送他部分必需药品,但主要是依靠香港的大姐吴双的救济过日。

毁家抒国,淡泊名利

“毁家抒国,淡泊名利”。吴游觉得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祖父,再恰当不过。

与赫赫有名的辛亥先驱相比较,吴子寿可供查阅的事迹很少。吴游讲道,“几乎可以说是我祖父自己毁掉他的资料”。

国民党在30年代对辛亥革命元老有补助措施,但是吴子寿拒而不受,说自己已老,没办法参加抗战已是很惭愧,怎么还可以拿国家的钱?所以把自己的资料都毁掉,坚定地表示不拿国家俸禄。之后,吴子寿应香港大学邀请,去港大教学,只身前往香港。香港沦陷,抗战以前所有资料几乎都毁掉。在文化大革命之时,其后辈子孙也被迫将绝大部分祖父的资料销毁。

吴子寿,名观葆,字子寿,以字行,潮阳华阳乡(今潮阳河溪镇)人,1872年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封建官僚世家,父亲吴燮尧为清朝福建省漳州知府,殁于任所。后时年三岁的吴子寿随母亲程氏归粤,在潮州的外祖父程学台家就读。

在潮州读书时,吴子寿深受孔孟之道等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又受到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较为激进。

据传,吴子寿青年时曾于潮州府城楼前登台演说,鼓吹革命,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及至慷慨激昂处竟咬指写血书,全城为之轰动。后其多次激进行为皆因其父官场友人及外祖父的关系免于官司。

吴子寿认为,国家要进步富强,首先必须唤起民众之觉悟,而“启发民智,非籍报纸无以广宣传”。

1902年,吴子寿与好友曾杏村在汕头育善街开设岭东阅报所,提供上海香港等地的报纸给广大的市民阅览。同年5月,吴子寿等人参与汕头第一家报社——岭东日报社的创办,当时《岭东日报》由杨季岳主持。

1904年,吴子寿创办了《鮀江公理报》,在报名下有英文 Public  Opinion(公众观点)及“本报昔名鮀江报,今名公理报”之小字。后因进一步开启潮汕民智需要,他们又在汕头外马路存心善堂后创办了更加通俗易懂、用潮汕方言编写的《潮声》。《潮声》创办后,日发行量达2000余份,大受民众欢迎,后因刊登文章, “光绪为西太后毒毙”,触怒清朝当局被封。

1907年,吴子寿任《双日画报》的主笔,因该报耿直感言,触怒了清廷,次年就被当局封闭。同年,吴子寿与许雪秋等参与组织领导丁未黄冈起义,不惜变卖父亲留下来的家产,以此购买枪支,供应前线士兵的使用。

宣统元年1909年,汕头自治议事会成立,吴子寿被推举为汕头镇自治议事会副议长,他以此合法身份创办了《图画新报》。此报由名画家王逊供画稿,使用石版印行,图文并茂,笔锋犀利,针砭时弊,堪称为“革命推波助澜之新文化阵地”。

在广东省博物馆,至今还藏有宣统元年四月十六日新闻纸一百号之《图画新报》散张,报上印着报馆的地址在汕头顺昌街,星期日停印,星期一停派,日出一张纸。报价每月洋三角二分,零售每张洋一分半。内容包括图画与文字两部分:文字部分有论说、要电、译件、广东新闻、本国新闻、岭东新闻、杂俎、谈丛。图画部分有时事画、漫画、讽刺画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资革命,吴子寿更将祖业变卖殆尽。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潮汕光复后,吴子寿出任同盟会潮汕交通部部长,实为担任同盟会内外的联络人。

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吴子寿连同汕头新闻人讨袁。1913年,惠潮梅镇守使吴祥达搜捕汕头讨袁人士。毫无疑问,吴子寿等也在通缉名单之列。后来幸好得到“海上义士”陈脚蛏的搭救,举家连夜乘渔船奔赴澳门避难。

之后,他仍不忘革命事业,变卖家产、筹集资金购买枪支弹药,提供给前线部队以讨袁之用。

说起陈脚蛏勇救吴子寿,“实亦是以德报德之举”,吴游告诉我们。陈脚蛏原是海盗,作案多宗,被捕获后,吴子寿仗义保释之。而后子寿为袁世凯缉捕而遇险时,陈脚蛏竟舍命冒死相救。

袁世凯倒毙后,吴子寿重新回到了潮汕地区,先后出任岭东自治会会长、汕头市第一届参议会议长后,因看到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无法苟同,遂淡出政界,专心办报教学。

1920年,吴子寿自筹资金,在顺德街创办了《大岭东日报》,出任社长一职。该报笔锋犀利、影响深远。饶宗颐先生对该报评价极高“持论严正,奸佞震聋”。鼎盛时期,该报甚至派至美国、南洋一带。

“祖父不爱家”

吴子寿从教多年,门生故旧甚多。他为人正直,讲义气,不怕权贵,且乐于助人,常救人于危急之时,德高望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军队潘荣森营长率部进驻吴子寿家乡华阳“剿匪”,大肆劫掠,民众二百余人被捕。乡亲走投无路,求救于子寿。子寿闻讯,专程回乡会潘,慑于吴子寿的声望,潘不得不立即尽释被捕无辜百姓。

吴子寿共有13名子女,大子至七子由元配梁氏所生,其余由侧室林氏所育。

吴游说,父辈生活很艰难,很凄凉。除了大伯父吴元海得到朋友帮助,到圣约翰大学读书外,其他子女基本是自己谋生、学习、发展。生活举步维艰,几位伯父甚至迫于生活,到码头清扫散落在地上的米碎来充饥。

吴子寿最疼爱才华横溢的四子吴双玉。吴双玉在音韵学方面颇有造诣,著有《潮汕音类古源考》、《功夫茶说》,接着又与饶宗颐一起编写了《潮州志》。为潮汕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九子吴元成、十子吴荣、十一子吴元龙曾为地下工作者,支持共产党。

吴游和吴仲湛(吴双玉之子)堂兄弟两个都表示“祖父不爱家”,听其祖母林氏说,祖父经常在社会奔波,每天都忙着闹革命、办报纸、教育人,很少回家。到后来,甚至在路上认不出自己的幼子。

晚年的吴子寿深谙佛学,视名利为浮云,开创了汕头佛教事业,虽非佛教居士或教徒,但他于1921年在汕头成立了念佛社。

吴仲湛认为,祖辈父辈都有着不张扬的性格,视名利如浮云。虽然这是文人志士的优良作风,但不等于不能呈现出祖父辈的伟大事迹。

“我比较叛逆”吴仲湛笑着,“但历史的传承需要我们来实现,我们也有责任将辛亥革命先辈的精神延续、传承下去。”

草根播报 草根播报社会
达人介绍: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组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或者登录超时,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