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手机版e京网>社区>振兴汕头共谋略

观潮:「潮汕」不只是电影符号

敲茶_舟元
敲茶_舟元 达人
2019-01-11 14:381.6万 阅读 | 评论 0
免责声明: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

1.jpg


  陈功铭想起他汕大毕业时拍的电影短片,叫《老爷保贺》:「我妈问我九年义务教育都学了什么,还搞起封建迷信了。」

 

  校方给了他一个大礼堂做首映,来观赏的人超乎预料的多,但陈功铭不满足,他说那时候「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的舞台得更大,才放得下他的踌躇满志。

 

  后来他和伙伴们组织起了『观潮』,这个「舞台」终于够大,大得容下了许多人。


2.jpg


  银幕后的故事

 

  有一回观潮影展做活动,跟往常一样,很多创作者把家人请到现场,有一位母亲看完孩子的作品后老泪纵横,主持人问她:「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吗?」

 

  母亲摇摇头说不知道,她只知道孩子读了关于电影的什么硕士,但她觉得没出路,不是很支持。

 

  母亲没说清楚,但这一路过来一定不容易,她就在底下哭,孩子在台上哭。

 

  那时候陈功铭相信,一部作品背后隐藏的千山万水,是从不轻易表露出来的,非得去探究不可,得让创作者自己讲,甚至得用大银幕去激发,否则永远看不到背后。

 

  但很多爱好者拍摄了半辈子电影也没上过大银幕,他们只能在手机上、在电脑上传播视频,家里人不知道他在拍什么,他没机会展示,更没机会解释。

 

  『观潮』正在弥补这件事情,陈功铭想把『观潮』做成一个不一样、不一般的影展,这个影展得把潮汕电影人集合起来,让他们站在银幕前把他们的才华、志向倾诉出来,毫无保留。


3.jpg


  银幕前的学习

 

  「观潮不只是放映影片就完事了。」陈功铭在追求更进一步,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文艺影展」。

 

  『观潮』放映的短片多数是潮汕人拍摄的,当然也不全是「潮汕电影」,因为有些导演也有意地去除潮汕元素,但陈功铭并不在意,他希望影展上的作品更多元化一些,风格差异越大越好,因为观潮是一个提供帮助的平台,而不是「规则制定者」,再说潮汕电影人也需要多元化的发展。

 

  把潮汕电影人的作品搬上银幕,不只是为了满足创作者的心愿,也是为了提升。电影是一个生命体,大银幕才是它的生存世界,如果一部作品只存活在手机里、在电脑上,你永远察觉不到它的灵魂,意识不到它的缺陷。

 

  只有坐在影院里,亲自观赏银幕上的镜头,身临其境聆听音效,感受氛围,才能知道作品究竟怎么样,很多创作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察觉到自己作品的缺陷。


4.jpg


  告别孤独时代

 

  『观潮』为潮汕的电影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平台,一方面把热爱电影创作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一方面也让他们互相激励。

 

  「其实很多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李安。」陈功铭说。很多电影人都信仰李安那样的命运,他可能一时不得志,但蛰伏七年终究也还是翻了身。

 

  对于一个想拍电影的人来说,未来很可能是山穷水尽的,很多人是在本职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拍摄、制作,但他们呕心沥血的作品往往只能用来参赛寻找机会,能拿到名次倒还好,如果拿不到,他们的心血便付诸东流。

 

  电影人得熬,通往成功的独木桥被挤得水泄不通,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出头,有人早就放弃了梦想,把电影当成最纯粹的爱好,不奢求什么上升,这种人也挺幸福的,但有的人则干脆放弃了电影,因为他们撑不下去了。

 

  创作者不怕困境,但是害怕孤独,害怕孤军奋战,所以『观潮』就像个大家庭一样,把他们聚集起来,有一个共同的银幕让他们互相支撑。


5.jpg


   潮汕文化和电影

 

  我们问陈功铭:你会想看到更多潮汕风味的电影出现吗?

 

  陈功铭连半秒钟的思考都没有,他脱口而出:「想啊,想啊,当然想啊,但没办法强求啊。」

 

  什么叫潮汕电影呀,你要怎么去定义它呢。陈功铭一直觉得,电影里出现的符号其实很千篇一律,比如你想到北方,黄土地红高粱,北京胡同里遛鸟的大爷,西北窑洞里火热的炕头,但你提到南方时又能想到什么,提到潮汕时呢?

 

  而且符号很容易流于表面,一部讲潮汕话的电影就是潮汕电影吗?一部在潮汕拍摄的电影就是潮汕电影吗?一部讲潮汕人故事的电影就是潮汕电影吗?一旦过于追求符号,一部电影的灵魂便单薄起来。

 

  有人以为地方文化并不足以承载电影的灵魂,因此一部讲潮汕话的电影,一首唱潮汕话的歌曲,只能在潮汕人里流传,出了广、深、潮汕,票房就会扑街,因为没有潮汕人买单了。

 

  但陈功铭并不觉得潮汕电影就是要潮汕人买单的。「你会不会听英语歌?你看不看印度电影?你是听得懂还是看得懂?你不是英国人也不是印度人,但你还是会买单。」

 

  他觉得问题并不是语言,也不是地区文化的限制,而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如果你创作的作品真的一流,它的语言就不会限制发展。


6.jpg


  空谈天赋是陷井

 

  所以文化本身没有问题,事实是创作者身上有很多问题。

 

  「越过基础,强求天赋」,这是很多艺术创作者身上的通病,尤其是非科班出身的,他们信赖天赋,觉得李安能翻身也是因为天赋过人,自己只要有天赋,早晚也能拍出神作。

 

  但这是一步登天,陈功铭怕身边的人这么想,因此『观潮』选择的作品几乎没有简单拍摄的。

 

  的确,两三个人,一部机器加上一个灵感,有时也拍出有意思的作品,但陈功铭觉得重要的是心态,创作者应该严肃对待一部片子的拍摄,从剧本创作到拍摄过程到后期剪辑,你要科学、专业地去规划一系列工作,精细分工,认真完成。

 

  这是一个夯实基本功的过程,尤为重要。很多人越过这个过程,放弃扎实基本功,去寻找噱头,用地域文化标榜甚至炒作,制作空有躯壳没有灵魂的作品,一旦失败了,就归结于文化不行,这很可笑,这也不尊重电影。

 

  陈功铭觉得电影人应该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一环一环打好基础,只有完成基础建设才有制作好电影的资本,否则都是空谈。今天的『观潮』,也正在为此而努力。

 

  也许电影本身就是有生命的,也许文化本身就是有呼吸的,它们终究会依从规律一路发展下去,怕只怕电影人不遵循它们的规律。


7.jpg

2018年,『观潮』收到全球参展影片两千多部

 

  让「新浪潮」席卷

 

  每年的正月初五,『观潮』都会在市区里办影展,但陈功铭渐渐萌生了走出汕头的想法,他也真的走出去了,到外地办了『观潮』。

 

  「观潮的潮不只是潮汕,其实也代表着新浪潮。」他解释道,他对电影的理解,对文化符号的理解有了变化,这让他开始跳出潮汕,着眼整个南方。

 

  有很多非潮汕籍贯的电影人也参加过『观潮』,并且通过『观潮』成为了搭档,这也是陈功铭一个无心的收获,也许『观潮』是一只蝴蝶,翅膀扑朔,而未来的风向尚未可知。

 

本期插图 / 观潮TIFAF


敲茶.png


敲茶_舟元 敲茶_舟元社会
达人介绍:记录汕头故事,探寻城市人文查看更多达人文章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或者登录超时,请点此登录后再参与发表。  忘记密码?